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故事一(河北与江苏):研究生期间,找了一份兼职工作,在北京某一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。作为一名房地产开发工程师,我负责水暖工程。我管理下边有两个施工单位:一个是来自北方的河北石家庄甲公司;一个是来自南方的江苏南通乙公司。两家公司分别负责基本类似的两栋楼施工,但是两家公司在施工质量上有很大差距。南方公司施工质量比较精细,施工进度也比较快。但北方公司安装工程不仅外观看上去细节问题特别多,而且返工也比较多。在工地上工程检查时,经常看到北方工人磨洋工,但是南方工人相对敬业。那时候归结为是两家公司的管理水平,但后来经历多家南、北施工单位之后,将其归结为南北农民工素质的差别。

故事二(曲阜与徐州):今年暑期回山东老家,路过曲阜时,坐出租车去高铁站,与司机师傅聊了起来。我们首先聊到了近年来曲阜发展非常快,他认为这得益于市领导大幅的公共设施建设,看来老百姓还是很赞的。谈着谈着,就聊到了山东与南方建筑工人的差距,他说当地人建筑质量非常差,与南方人相比,北方工人普遍施工质量较差,贴瓷砖北方人不仅贴得慢,而且高低不平,技术非常粗糙。但是南方工人贴得又快又好,所以当地建筑施工队基本上用的是南方人。

曲阜南边紧挨着江苏徐州,我问了一下徐州与曲阜人有什么区别,出租司机顺口就说,徐州人会做生意,头脑灵活。我说南方人勤快是不是与当地气候可以种四季粮食,而北方只能种一季或两季粮食有关联,南方一年四季都在耕种,造就了他们勤快的好习惯(这是一般文献的解释)。而且,南方一般种水稻,而北方种小麦、玉米和红薯,相对北方来说,南方更需要精耕细作,技艺精湛,才能产出更多的粮食,因造就了他们技术水平要高于北方工人。但是司机师傅说,我们挨着徐州非常近,而且我们这儿也有种水稻的,这个很难解释两个地区农民工的差别。

我又问了出租车师傅一句话,我说为什么2000多年前曲阜周围出了那么多圣人,尤其是孔子,为何曲阜当时竟然成了儒家文化的发源地,而不是南方呢?尤其是包括徐州的整个江苏连一个也没有呢?司机师傅思考了一会儿说,孔子那样的人几千年也就出一个,是一个历史偶然。但是历史偶然的话,附近还有孟子、曾子、孙子、墨子又怎么解释呢?目前山东省仍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,这种儒家文化到底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?从江苏和山东的经济可以看出,文化底蕴是一个长期的事情,经济发展可能是一个短期的事情,如果非要用儒家思想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,也是有问题的。

故事三(苏北与苏南):前一段到江苏宿迁调研,谈一谈苏北与苏南的认识。宿迁于1996年建立城市,从淮阴市分开的地级市。江苏改革开放之后,经济总量持续发展, 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苏南乡镇企业不断崛起,苏南发展非常重视实体经济,因此经济腾飞非常快。后来,受到上海经济开放和发展的辐射影响,昆山崛起,苏南地区受上海辐射影响很大。历史上,苏北比较穷,主要原因是苏北历史上战乱比较多,而且宿迁也是项羽的家乡。废黄河通过宿迁,说明这个地区经常受到洪水的影响,土地比较贫瘠。宿迁刚建市没有一个像样的工厂,没有一个像样的建筑。而且交通闭塞,教育水平较低。因此,经济上江苏分苏南、苏北、苏中经济区。随着苏南经济的腾飞,土地资源消耗殆尽,用地成本和人力成本攀升较快。受苏南辐射影响,近年来苏北增长速度高于苏南和苏中,形成了后发优势。宿迁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,精神面貌好,生态环境好。水资源比较发达,湖清水秀。“英雄,美酒,生态好”。射阳(宿迁的核心县)原来是苏北贫穷落后的代名词,现在是全国百强县排名靠前。

宿迁正好处于中国南北交界线上。这番调研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,上海经济发展能带动苏南发展,苏南发展能带动苏北发展,那为什么苏北发展无法与山东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呢?目前山东与江苏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辖区壁垒,到底是齐鲁文化与江浙文化的差异呢?还是辖区政治治理的隔阂呢?此外,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,为什么却难以带动河北经济发展呢?而且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在提,但是一直感觉北京与河北就像两极世界。北京吸收河北的优秀人才,但是并未对河北产业发展产生良好的溢出效应?为什么上海和苏南、苏北能做得比较好呢?

故事四(东村、河村与南村):前几天回老家,跟父亲聊起来了家族的历史。话说我们郑家搬到山东日照东村一带,最初是由三个兄弟从奎山镇的灶子村搬到东村一带,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。郑家三兄弟繁衍后,逐渐形成了河村、东村和南村。一条河流从三个村中间川流而过,我们那一带都叫“huo yai”(),百度地图上的名字叫“曲河”,但是多数当地人并不知道。父亲告诉我,河村相比东村和南村土地肥沃,历来都是举人和秀才多出之地,在解放前还出过山东省副省长。但是在1958年大跃进,祖坟的牌坊被拆,破了风水,自此村里很少出优秀人才,当然,这么归结有点迷信说法了。南村解放后出了很多优秀人才,父亲说虽然南村与东村是一家,但是南村人有点像南方江苏人,他们说话口音与东村和河村都有些差别,而且人更精明一些。东村土地相对贫瘠,村民相对保守,村人朴实,但是胸怀不大,容易斤斤计较,因此东村历来少出杰出的人才。不过改革开放之后,村里出了不少博士生、硕士生和大学生,相比大有超过河村和南村之势。通过家乡三个自然村的比较,我联想到一个问题是,来自同一个家族的人,由于分布在不同村落,导致了产出优秀人才却如此不同,那么,究竟村庄出优秀人才跟村里的文化变迁、土地肥沃程度、人口流动、风土人情有什么关系呢?为什么就连紧密相接的三个村落差异就那么大呢?

通过四个身边真实经历的故事,可以观察出,虽然我们都属于中国疆域,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却是如此之大,无论是经济发展带之间,省与省之间,城市与城市之间,村与村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。这些差别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迷思,是什么导致了地区人与人、文化、经济发展等等的差距?是地理位置,还是气候条件?还是土地肥沃程度?还是饮食结构?还是种植作物?还是我们的制度?现在一些经济学术论文在探讨土豆、茶叶、辣椒等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,可能就是在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努力。但这还是远远不够,能够科学进行解释这些差异的真实原因,可能是解释中国制度,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。

此外,正是中国地区之间的差异,使得我们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特质的人群,也使得每个地区可以在自己辖区内进行改革探索。这样可以发挥每一个地区,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试图改变一些文化、风俗和地域的差异,我认为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,还不如发挥每一个地区的能动性,释放大众更多的改革发展闯劲,以及激励每个人敢于大胆创新的勇气。当然,我来写这四个故事,就是希望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管理者都不要脱离我们自己的国情,需要立足于中国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重要现实,才可能制订出激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制度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郑世林

郑世林

2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2篇